Bwin必赢是以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协第一任主席李四光先生名字命名,由Bwin官网与中国科学院8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学院。旨在通过整合校内外相关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表达、崇尚学术、勇于探索的又红又专的地学拔尖创新人才。
Bwin必赢本科生党支部是学院唯一的学生党支部。支部在学校机关党委指导下,跨本科4个年级纵向设置,支部书记由机关党委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现有学生党员13名,按照学院现有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方向,分设3个党小组。

支部始终坚持将自身建设与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院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围绕学院“科教结合 协同育人”的理念,与中科院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学校教工党支部等结对。支部以结对领航促建设成效,努力建设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先行区、红专并进地学拔尖人才的蓄水池、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先锋队和李四光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宣传队,奋力打造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红色引擎。
一、理论铸魂,构建“三维一体”学习体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支部建设的“根”与“魂”,创新打造“制度保障+实践浸润+新媒体拓展”模式,推动学习入脑入心。
以制度立规范,夯实学习根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将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按月交纳党费等规定动作融入日常,确保政治生活“不打烊”。组织开展“新时代 新经典 新动力——习近平著作选读”研讨会、“学党史 看两会”知识竞赛、“学习强国周榜冠军赛”等,促进党员主动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以实践强认同,厚植红色基因。跳出“会议室学习”局限,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支部充分用好“红色地质资源富矿”,联合中科院党支部共建“红色研学课堂”,通过开展“学习之路”社会实践,组织党员参观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两弹一星”纪念馆、李四光纪念馆等,通过“沉浸式研学+互动式讲授”,让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在青年学子中薪火相传,转化为党员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以新媒体拓阵地,融通学习路径。深化“互联网+党建”模式,在微信公众号及支部官方账号开设“菁英故事分享”“优秀积极分子”专栏,累计发布“学史周报”“新闻周报”56期、“早安习语”398期,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先进思想,在全院营造“自觉学、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的浓厚氛围。
二、服务聚力,搭建“党群连心”平台,突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聚焦学生需求,以党建带发展,以服务促成长,构建全方位学生服务体系,让党员成为同学身边的“贴心人”与“领路人”。
精准化帮扶,解决成长难题。推出“党员助班岗”“考研就业帮扶计划”等多项举措,抓好从入口到出口的接续引领。党员助班全程参与新生班级管理,指导开好成长与发展主题班团会;保研和党员结合同学备考实际,分享复习经验、整理备考资料,就业党员对接招聘信息,切实为同学破解学业、就业焦虑。
网格化服务,强化责任担当。遴选支部优秀党员担任学院学生会干部、班级班委、楼层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等,以“学生骨干”身份深度参与学院教学管理和班级建设,主动收集同学意见、反馈合理诉求,聚焦同学急难愁盼的事儿下功夫,承诺践诺,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
协同化发展,彰显支部效能。以“党建带团建”,发挥党支部联动辐射8个团支部作用,强化党员参与班级、年级重要事项决策意识,突出作用发挥,助力学风建设与集体发展,推动实现“支部强、集体优”的良性循环。
三、学术领航,推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强化支部建设特色
深挖李四光先进事迹和精神内涵,将支部党建与专业学习、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以专业报国彰显支部特色。


以精神谱系赋能,强化思想牵引。支部构建科学精神为内核,科学家精神、地质精神、李四光精神、校训精神为延展,以活动为载体,着力破解传统思想引领模式难以完全契合顶尖理科生的思维特点,聚焦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发力,推进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
以科研创新立身,彰显使命担当。打造“经天纬地”与“高山流水”等论坛,聚焦学科谈信仰,将科研报国融入价值追求。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和学校全国重点实验室,搭建“科研交流+项目攻坚”平台,强化与中科院研究所教师党支部的结对作用发挥,组织党员参与中科院学术交流活动,聚焦小微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在全院营造“敢科研、擅科研、能创新”的学术氛围,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投身科研一线。
以文化弘扬固本,涵养家国情怀。支部始终以传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为己任,以 “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的李四光精神为指引,通过学生党员带头组建李四光宣讲团,联合开展李四光纪念展活动,通过走进学校、社区、公园以及李四光故居等地,开展科普展览、宣传讲解、知识竞猜、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将追寻大师足迹、讲述名家故事、弘扬先生精神深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地质前辈的优良传统和科研精神,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建设。
支部建设成效显著,在校内外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为地学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组织基础全面过硬。支部连续8年获评学校“十佳党支部”,曾获“华中七校本科生党支部风采大赛”一等奖。支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辐射带动8个团支部,助力班团建设和集体发展,学生班团集体先后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学校班集体标兵等荣誉称号。学院三下乡团队多次入选团中央全国重点团队、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等。支部4人获评学校十佳党员,1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支部学术氛围浓厚,支部成员连续四年100%读研,发表学术论文6篇,带动同学发表学术论文22篇,获科研资助超120万元。支部成员获省级以上赛事奖项60余项。党员获评校级及以上荣誉70余项。
人才引擎动能澎湃。近4年支部党员100%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在支部带动下,超过86%学生在行业内就业,学院学生读研出国占比超75%。一批学生已经成为学科和行业内崭露头角的生力军。
(转自全国高校思政网)